大学生心理咨询室爆满 有学生称自己只网恋

Connor btc期货 2025-09-29 1 0

图源东方IC

摘要:

王佳莹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教师,毕业留校任教后,她做了10年近3000小时的心理咨询,对95后到05后不同年龄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化有自己的观察:在过去,大学生还没面临如今的高压环境,大家困扰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原生家庭与恋爱烦恼;但随着社会可能性越来越少,大学生们面对的是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,更紧迫的大学节奏寻街币

他们变得更“I”,更易碎,自称“老鼠人”,觉得自己优秀才配被爱,常常内耗,把箭射向自己寻街币。王佳莹记得,00后大学生们高频提及的词汇是孤独——他们从小被圈养在校园,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;到了大学,学生告诉她,“觉得友谊也就那么回事”。

她身上有东北人天生的乐观,作为90后,面对不同代际的学生,她也有本真的共情和理解寻街币。但逐渐暴增的校园心理咨询需求还是压得她喘不过气来,她自己也在找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。

像病友间的互相探望,10年间,她在大学心理咨询室,和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寻街币

以下是她的讲述寻街币

文|殷盛琳 编辑|王一然

爆满的大学心理咨询室

现在来做心理咨询的学生,和我10年前刚工作相比,人数大概翻了10倍寻街币。我们中心有7位专职心理老师,每周接待100-150人,大家轮流排班。我们也会邀请很多兼职,因为光凭我们没办法覆盖(需求)。

放在10年前,学生来是不需要预约的,老师在咨询室坐着,学生推门走进来,我们就可以聊一聊寻街币。如果他愿意,可以一直来咨询。但这几年越来越供不应求,我们也在想各种应对的策略。

比如,我们开始限制咨询的次数:每个学生一学期最多预约6次;后来发现这样还是不行,就提供了单元咨询,只见一次面,不连续,这样可以保证这个时段可以滚动起来寻街币

展开全文

现在也设置了“首访”,类似于医院的导诊,当周就可以预约,每次30分钟,让学生简单说一下困扰的主要问题,(比如)睡眠、人际关系怎么样,判断需不需要紧急介入,再根据他的情况帮忙匹配更适合的咨询师寻街币

辽宁沈阳某高校心理发展中心的宣泄室寻街币。图源东方IC

有很多(来求助的)学生,你如果问他是不是曾有自残和自杀的想法和行为,回答“是”的比例蛮高的,可能有十分之一寻街币。而且不是当下发生的,早在初中或者高中,就有过类似想法,觉得活着没有意义。

如果学生状况很糟糕,完全没法接受在学校,在宿舍也没法休息,觉得这个环境让他很难喘过气,待在这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,我会建议他回家待一段时间,等到放松了,调整好了再回来寻街币

具体要根据学生的危机程度以及自己的意愿来综合评估寻街币。如果有学生不想回家,但又有难以抑制的自伤风险,自杀意愿,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监护。因为在学校里面,我们咨询师只能一周见他一次,不能天天和他待在一起。

和家长对接的一般是辅导员或者学院的副书记,我们心理咨询师要各个方面保持距离,不然立场就会变得摇摆,也可能破坏学生的信任关系寻街币。如果父母对学生的状况没有概念,比如他(家长)说什么抑郁,装的,就是懒。我会来跟家长做一些心理问题的科普,告诉他大概是什么情况,孩子为什么要吃药,你的孩子需要如何被对待,我们也给家长做一些心理教育。

但涉及到学生要不要休学,或者未来的课业安排,我们只会做大体的评估反馈给学院,由学院再去和家长做沟通寻街币

如果说大学生心理问题爆发明显的时间节点,我觉得就是这三四年的事寻街币。刚疫情那会儿,很多学生都待在家里,我们当时还严阵以待,开了线上咨询,但实际上预约的同学并不多,反而疫情返校之后越来越多。

相比以前,现在学生的课是很满的,以前学生们有很多渠道,社会留给他们的可能性也比现在多寻街币。有什么情绪问题,大家喝酒,玩一玩,同学之间吐槽一下,也就过去了。

我觉得当时学生对未来充满想象寻街币。他们来咨询室,主要是恋爱的困扰,和舍友吵架,类似的原因;也会有关于“我是谁”,和父母之间关系的问题,我明显觉得当时的学生们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多焦虑、抑郁的感觉,更偏向探索自我。

那时候的学生大体上都还是能完成学业的,但现在因为情绪问题导致退学、休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寻街币。我没有具体统计过数据,但根据我的观察,我们六七个老师,每个人负责几个学院的复学评估,我每个学期都要评估4、5个学生案例。

“优秀才能被爱”

学生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,都会填首访的表格和自己的主诉,是什么让他想来做心理咨询?很多学生不止一个困扰,但无论通过什么方式,排名前三的还是这三个问题:自我探索、情绪困扰、人际关系寻街币

现在学生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:觉得自己被认可、被爱是要有原因的寻街币。我觉得这其实是整个社会到了某个阶段,大家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——当社会资源开始变得紧缺,竞争压力变大,大家都在卷,这是慢慢被影响和植入的一种观念。

咨询室的学生们在说到成长过程时,很多人会说,觉得自己的价值是和自己优秀与否,以及成绩是有关系的寻街币。有个学生说,他在家里父母之间会有很多冲突,自己的成绩是家里的解药,当他成绩好的时候,父母就变得和谐、露出笑容,好像冲突和纷争在那个时候消失了。他觉得成绩可以维持某种家庭的平衡。

和以前相比,现在的学生会更“I”一点寻街币。他们好像很害怕尴尬、出糗,害怕被拒绝,会受伤——我要是主动去发言,跟别人打招呼,他没有理我怎么办?为了预防这种可能性,就先做一个不去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人,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。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待着。

你会觉得他们不太相信人,也不太相信关系寻街币。他们也缺乏建立关系的经验和好的体验,在他们的生活中关系好像变得很遥远。

图源东方IC

我觉得可能和大环境相关寻街币。比如他们从小到大,人际关系其实是很有限的,小时候我们还是会有很多小孩在外面跑,一起上学一起玩。现在基本每家都是父母去接送的。现在的父母之间也比较有边界感,更多以家庭为单位去行动。另外他们基本小学周末就要补课了,在学校里的时间也有限,所以他们从小就没有很多朋友。

到了大学,学生会觉得,已经习惯了独自的状态寻街币。他们会用其他东西来替代友情和亲密关系,比如追星、看小说、和网友聊天。

有很多学生只网恋寻街币。曾经有学生说,老师我有三段恋爱的关系,全都是网恋对象。他们没见过面,也不视频,顶多只发照片,打电话,或者发语音。也有学生所有的朋友都是网友,但网友会突然像“鬼魂”一样消失了——这个人不上网了,或者把他删除了。

原因很简单,大家对爱豆的看法有变化,或者你们站了不同的CP、你们之前追的小说最近更新完了……你会进入新的圈子,大家的关系是一段段的寻街币

现在的大学生们也会有新的困扰寻街币。有女生会因为自己是异性恋,并且想要和男生谈恋爱而觉得羞耻。女生一方面觉得自己要清醒独立,觉得如果让别人知道,我对一个男生有渴望,会有损我独立女性的形象;另一方面会很困扰,觉得为什么别人单身都能过得很好,很享受生活,我为什么就这么想有个人和我在一起?

之前会有来咨询的学生说,她和男朋友关系很好,会打工、做兼职,赚钱之后去男朋友所在的城市看他,也给男生寄礼物寻街币。然后舍友就批判她,说你怎么这么恋爱脑?你为什么要把钱花在男人身上?这很不值得,要爱你自己。女生觉得她没有不爱自己,两个人关系也很好,难道一定要像她们(舍友)那样才是对的吗?

男生也会对性别问题有困扰,他们会觉得有点不公平,我什么都没做,但好像出了事情我怎么就被说了那种感觉寻街币。但因为这个(性别)问题来咨询的不是特别多。男生更多还是因为他的成就动机、未来发展、宿舍关系,一些选择的压力而困扰。

男生和女生处理情绪的方式也不太一样寻街币。女孩很容易反思自己,男孩好像更容易愤怒。他会觉得是别人的问题,不是他的问题。这可能和社会对男孩女孩不一样的期待有关。男生从小就是被允许愤怒的,如果一个男生,别人打他他不还手,家长会说,你怎么这么窝囊,怎么这么没用?他们是被鼓励攻击的,但不太允许悲伤或脆弱。所以,他会把很多情绪变成愤怒,不甘。他们对于自己脆弱的部分是比较难接受的,就把它转化为另一种情绪。

女孩更多向内归因寻街币。我们咨询到一定时间,会发现有些女生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种原罪。在一些重男轻女环境中父母的一些表达,给女孩带来蛮多影响。一般涉及到原生家庭的问题,咨询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。

和学生一起在黑暗的隧道里找出口

我之前在分享里也讲到,做心理咨询,感觉是我和学生一起在黑暗的隧道里找出口寻街币

我高考的时候就有考虑过要不要学心理学寻街币。中学的时候,同学们就很喜欢和我说心事,觉得我是一个像大树一样的人,有纯净的力量。但我是理科生,心理学专业当时在我们那儿大部分限制文科生。我就随便报考了一个和环境相关的专业,叫热能与动力工程(能源与环境)。

大三的时候去实习,我们工科专业要去到电厂、锅炉厂、汽轮机厂这些地方,进去之后能看到很多巨大的烟囱,很宽的传送带,还有像楼房一样大的锅炉寻街币。我们班男生看见那场面很兴奋,我整个人都呆住,我对锅炉完全没兴趣,还是想要做和人相关的工作。回去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要跨专业考研。

研究生的时候,我们老师推荐我去学校的心理中心实习,后面也就留下来了寻街币。刚开始从学生身份转变成心理老师时很不适应,因为心理老师除了要做学生的心理咨询,还有很多行政工作。

但我很喜欢跟学生相处,你靠近他们的内心世界,在困难的时候给他一些理解和支持,和他一起面对那些“不足为外人道”的部分寻街币。你会发现人的内心世界那么丰富,那么瑰丽。

王佳莹在公益活动中演讲寻街币。刘明宇 摄

每一代年轻人都在用他们的方式去应对外部世界寻街币。我们要放下先入为主的偏见,给对方空间,他们会带来很多惊喜。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心理有很多问题,有些也很严重,但我很多时候发自内心觉得学生很厉害。

之前有个来咨询的女孩,出生后不久就被送走了,她爸妈想要一个男孩寻街币。她小时候一直没有名字,也没有落户口,被送到了一个远房亲戚家。后来又被亲戚送到了同村另一户人家。直到父母生了弟弟,才把她接回来。她到9岁才上小学,家里一直不太支持她读书,觉得差不多就行了。但她自己一直努力,一路读到博士。

她有那么多悲惨的经历,竟然能走到今天,我觉得非常坚韧寻街币。就像在崖边下坠,突然扒住边缘,很顽强在生长。

不止她,很多学生做了很多努力去自救,想办法让自己走下去寻街币。这也带给我很多力量。

很多时候寻街币,心理咨询师都会有工作的倦怠感,有时会很怀疑自己,这工作到底有意义吗?我真的能帮到一个人吗?能帮到他多少呢?

这份职业不是那么具体的、明确的工作,很多时候,同学们咨询完了以后,可能你再也见不到他,不会再联系,不会知道他后面的人生走向和境况到底怎么样了寻街币

有些个案,你无论在咨询当中说什么,做什么,他都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寻街币。或者你跟他工作很久,他整个的状态和情绪还是没什么转机,这种时刻肯定会觉得无力。有时候学生的无力感也会传递,我们会对那个部分有一些投射性认同,这也是咨询师工作必须有的一部分,理解他的感受。

可能一个学生让你很难受,你给他做咨询会觉得很不安,或者有些烦躁,有可能这种感受就是他的感受,或者他身边人的感受寻街币

刚开始工作的前两年,怎么消化自己的情绪对我来说是很有难度的,那个时候我也没找到合适的方法,所以一直吃东西缓解情绪,胖了很多;还有旅行,我喜欢去树很多的地方,在那里会觉得平静寻街币

现在整体来说,咨询不会让我再有那么多情绪上的波动寻街币。因为有了一些专业的训练,能分清哪些是来访者的情绪,哪些是他带给你的。另外,我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,会和我的咨询师讨论。在学校里,我也会有督导师,碰到困难个案的时候,会和他商量,同事们也会一起定期讨论,相当于你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支持系统,可以跟你一起面对。

最重要的可能是,我想明白了一点,就是咨询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全能的人,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,也接受给别人带来影响的有限性寻街币

我们在大学做心理咨询,很多时候像在“亡羊补牢”寻街币。一个学生说我不想活了,家长也没什么反应,但学生不去上学了,他们就觉得我要开始注意了。我们到大学校园再做心理咨询的时候,一些学生就会说,太晚了。

你没办法弥补他童年时受到的伤害寻街币。我们能做的就是哀悼、接受,去理解那个时候自己的感受,接着创造一个新的生活,新的关系,新的可能性。

怎么和情绪问题相处、怎么控制情绪,这个课题很难寻街币。原来看美剧的时候,一些家庭环境下的互动,你觉得他们好像总是很啰嗦,大家谈论一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部分,但它们非常重要。学生很需要这个部分。亲子之间在一起平静地对话,有利于发展个体的心智化功能。它很多时候来源于你能不能被理解,能不能在家庭当中感到安全,是不是有机会去讲自己的感受,愤怒,不满,孩子们习得这个能力,才能去理解他人。

如果想让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好,我们需要做更多关于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教育寻街币。包括对家长的一些培训,对小学、中学阶段老师的教育,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可以提前为学生创造一些(心理)空间。

评论